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培训动态 » 中国食品添加剂盛行的背后

中国食品添加剂盛行的背后

食品添加剂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食品行业的一个因素,食品添加剂为什么盛行呢?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中背后又有多少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小编就从食品检验工培训的角度谈谈食品添加剂问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并要求卫生部制定食品添加剂国家安全标准,2011年年底前要完成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瘦肉精、“问题馒头”、毒豆芽……最近,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让老百姓人心惶惶,我们还能吃什么?食品里到底添加了些啥?“食品添加剂”这个词也再次被推向前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下,食品添加剂的一些中国“特色”。

 工业时代食品生产的必然产物

“食品行业有一句话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的食品工业。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工艺环节。”据了解,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市场每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以上。现代食品加工很难完全离开防腐剂。就算某种食品宣称不含有防腐剂,未必不含有抗氧化剂;就算宣称不含有色素,不等于不含有香精,也不等于不含有乳化剂、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就有152种属于严格限量的范围,其中主要包括抗氧化剂(BHA、BHT、TBHQ等)、漂白剂(SO2系列)、着色剂(合成品: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面粉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防腐剂(苯甲酸钠)、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发色剂(硝酸盐、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

 一日三餐吃下21种添加剂

据长春市亚一位白领单玥日前三餐食谱统计,他一天吃了21种食品添加剂。早餐:奶酪+面包+蓝莓果酱+牛奶,其中有12种添加剂,奶酪中有5种:柠檬酸钠、六偏磷酸钠、山梨酸、食用香精、β-胡萝卜素;面包中有5种:酵母、改良剂(淀粉、维生素C、淀粉酶)、丙酸钙;蓝莓果酱含2种:柠檬酸、果胶;午餐:尖椒炒牛肉+西红柿炒鸡蛋+米饭,其中有7种添加剂:鸡精调味粉中含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桂花香醋中含谷氨酸钠、焦糖色、苯甲酸钠;晚餐:麻婆豆腐+菠菜海带汤中有3种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纽甜、辣椒红。

 在我国,所谓添加“标准”还值得推敲

我国现在使用的90%的食品添加剂,从合成技术到毒理试验,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单品添加剂,自主研发的很少。原因很简单——一个单品添加剂的问世,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市场,至少需要十几年的研究和毒理试验,才能拿到国际认证,投入生产。一个认证大约要花费1000多万欧元。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饮食结构和膳食习惯,在缺少对比和甄别的情况下盲目照搬国外标准,长久以往很难保证食品安全。另外,由于一些添加剂成分复杂,安全性往往需要长达数十年的反复试验证明其安全,国外标准中常常出现之前允许使用,之后禁用和允用标准的修改的事例。以属于氧化剂的溴酸钾在中国的经历为例。1914年溴酸钾开始被用作添加剂改善面包品质,用了80多年,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面粉添加剂,1988年,日本有研究室发现,溴酸钾有问题,紧接着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室也发现有问题,各个国家开始禁用时,我国才刚批准溴酸钾的使用。另外据了解,目前我国共有两千多种食品添加剂,但仅有200多种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此外,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复合食品添加剂也没有产品质量标准。

 标准制定者=标准受益者?

就在面粉中是否允许添加增白剂的数次协调会上,卫生部就曾指出禁用会导致食品添加剂厂破产,员工下岗。国家粮食局某内部人士反对这种观点:“国内生产的所有面粉全部加过氧化苯甲酰,它的总价值还未到1亿。与国人食品安全相较,这难道是值得国家专门扶持的行业?”据资料表明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制定正是由一个名叫食品添加剂委员会的机构商讨决定。该组织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得过于保守。而该组织得组成人员包括化工、轻工、食品添加剂行业、质检总局专家组成。食品添加剂扩大,改变使用范围都在该组织相关会议上讨论通过。标准之争就是利益之争,企业往往是标准制定机构的赞助者,标准低一点,就有大量企业被放进去,利润空间也得以大大提升。

 没有危害就被允许?

卫生部等部门于今年3月1日正式发布公告,撤销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两种物质。这标志着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由“没有危害就允许”向“没有必要就禁止”的巨大转变。这其实也揭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如果想在食品中添加某种化学物质,只要提供证据证明它无害健康就能获得批准。按照国际惯例,一种添加剂如果想添加到食品种,必须经过“技术上确有必要”、“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列入食品添加剂名录”、“许可生产”四道门坎才能将其作为添加剂使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处长黄薇说,按照这一法律条款,企业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物质,哪怕是对人体无害,也是违法行为。

  标准不明,非法“添加”已形成罪恶链条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的人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从产量、规模讲,食品添加剂还是个小行业。我国现有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大约2000家,从事食品添加剂贸易的企业有上千家。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较低,所以不断有小企业进入,管理难度很大。

 销售:“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曾有多家媒体有过记者暗访食品添加市场的报道,其中在一家销售肉类添加剂的商店内,记者看到了牛肉膏、羊肉膏、鸡肉膏、鸭肉膏等肉味提味剂,同样能够起到提香作用的还有各种“精”、“粉”等,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最贵不过五六十元。记者开玩笑地问:“这个市场里到底有多少种添加剂?”店主指着货架上的添加剂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

  使用:“民间化学家”层出不穷

在多数添加剂包装上都有明确标识的标准用量,但是买回去后怎么用,用多少,“就由你自己看着办了。”记者在暗访过程中遇见的买家也表示,他们在使用时并没有非常精准的剂量。“用得久了,掌握好味道了,差不多就是那个量。”

 监管:多个“婆婆”谁说的算?

一位对食品监管有着较深研究的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按照目前的行政职能分工,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体系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厂家生产的监管。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是相对独立和割裂的,这不利于整个食品链条监管的系统性。“这非常容易造成执法方面责任的互相推诿,甚至有关部门为了部门自身利益而将责任推给对方”。